2007年12月24日,星期一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四版:天下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“南海1号”严防水下盗掘保存完好
车晓蕙 赖少芬

  备受瞩目的“南海1号”于21日打捞出水,记者从打捞现场获悉,自1987年夏天这艘南宋古沉船被发现以来,考古部门和公安边防部队采取严密措施防止水下盗掘,确保“南海1号”保存完好。
  “南海1号”位于广东阳东县东平镇东南面东帆石岛附近的一小片海域,这里是广东阳江市和江门市交界的地方,也是两地渔民经常前来打鱼的地方。在2003年之前,由于“南海1号”打捞和保护的方案无法确定,国家有关方面一直未向外界披露这一海域发现古沉船的消息。为了保守这个秘密,负责警戒保卫“南海1号”的阳江边防支队向前来海上作业的渔民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:“海底有二战时期某国军队当年扔下的炸弹,捕鱼很危险,请马上离开。”多年来,边防官兵不断重复这个“经典”理由,劝说不知情的渔民离开“南海1号”海域,防止拖网、抛锚对沉船造成损害。
  2002年初,国家和广东省的考古队进驻东平,进行初期考古发掘。为了加强对“南海1号”的保卫,阳江边防支队调来“公边44701巡逻艇”专门防卫“南海1号”,并为“公边艇”装备了新型雷达,还加配了“44708高速摩托艇”,对这一海域实施24小时监控。
  2003年4月初,边防部门通过情报获悉,香港有3个文物盗贼,勾结东南亚海盗,企图窜到阳江海域窃宝。为保证国宝的万无一失,阳江边防支队调集警力,加大“公边艇”的巡逻密度,同时组建海上机动分队,一旦发现可疑情况立即出警处理。在严密的监控下,文物盗贼刚刚登上东帆石岛就被发现,并仓皇而逃。
  2006年8月,一艘渔船被台风吹到东帆石岛附近海域,船只受损即将沉没。经确认,渔船所处的位置就在“南海1号”上方约5米远的地方,如果沉没,船身的重量,加上海底的涌浪作用,很可能对“南海1号”造成损害。为确保国宝安全,边防官兵顶着十余米的巨浪,快速赶往出事地点,强行将渔船拖往东帆石岛,由于处理及时得当,“南海1号”沉船没有受到任何影响。
  近两年,阳江边防支队不断加强对警戒海域的武装巡逻和检查。仅仅2005年以来,就累计出动警力2700余人次,船艇270多艘次,劝阻、带离进入警戒海域的可疑船只90余艘。